湖南苗寨缺水千年 绿色学府精准扶贫两年破局

日期:06-24 来源:

  湘西6月24日电 题:湖南苗寨缺水千年 绿色学府精准扶贫两年破局

  作者 徐志雄 邹敏

  “千百年了,村寨终于不再缺水,大伙儿再也不用大老远下山挑水了。”拧开水龙头,看到自来水“哗哗”流出的瞬间,湖南湘西凤凰县山江镇毛都塘村党支部书记吴志丙热泪满盈。

  位于凤凰县西北部的毛都塘村,地处大山深处“山上山下”之间的“山腰”地带,山高水低,沟壑纵横,农业生产条件极其恶劣。而村里仅有的4口水井,需要为全村3个自然寨1048人提供用水。遇到连续天晴或者传统节假日,水就会不够用,村民们只能花上个把小时从一条泥泞的羊肠小道下到山底去挑水回来。

扶贫工作队为毛都塘村发展的农林经济产业。 徐志雄 摄 扶贫工作队为毛都塘村发展的农林经济产业。 徐志雄 摄

  因为贫穷,毛都塘村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谋生,一年到头难得回家一次。缺水对于留守村里的妇孺老人的生活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用水,衣服要穿得不能再脏了才会拿出来洗洗。

  临危受命,绿色学府情系毛都塘

  2015年2月,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印发《从省直和中央驻湘单位选派干部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相关单位派出扶贫干部进驻湖南51个国家、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定点帮扶三年。

  作为受命单位之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决定派出以优秀教职工李广军为队长的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凤凰县山江镇毛都塘村。

  “那时候我孩子才3岁,家里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其实很舍不得离开。”回忆起两年前接到学校通知,李广军说,当时让他有点不知所措。三年时间,待在一个陌生而又落后的偏远山村,这对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考验。他想过拒绝,但在知道毛都塘村的基本情况,以及摆脱现状对于村民来说已迫在眉睫后,他没再多想。在说服岳母和妻子后,简单收拾行囊,他与工作队另外一名队员熊启明直奔毛都塘村。

通水仪式上,毛都塘村村民拍照留念。 徐志雄 摄 通水仪式上,毛都塘村村民拍照留念。 徐志雄 摄

  2015年4月7日,两位扶贫工作队员从学校来到500公里开外的凤凰县山江镇毛都塘村。经过摸排,工作队发现,村寨的情况比他们预想的还要糟糕。“村里不仅缺水,甚至连一条像样的人行路都没有,更不要说通讯信号。”

  为了解决挡在村民脱贫之路前的几座“大山”,自此,扶贫工作队扎根毛都塘村,四处奔走争取资金,请学校的专家勘探地质、水源,与村民们打成一片。

  多方筹资发力,26个月接通自来水到户

  解决用水问题,对于毛都塘村的村民而言,不是一年两年的愿望,而是几代人的夙愿。但因为配套资金有限,施工难度大,要在村寨里修一座自来水厂几乎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在山底离村最近的水源建一座水泵站,将水抽到村里才能解决用水的难题。

  然而,要从山底把水抽上来,却不得不面临另一个更大的问题——设备要进村就必须先修路,要修路就要征用村民的土地。

因为缺水,孩子的衣服都脏了也舍不得洗。 邹敏 摄 因为缺水,孩子的衣服都脏了也舍不得洗。 邹敏 摄

  李广军说,虽然解决用水问题是集体共识,但土地对于村民来说就是命根子。村民们一时无法接受本就土地不多,还要失去部分土地的事实。

  为了解开村民们的心结,那段时间,工作队带领村干部,一到晚上就挨家挨户上门交心做工作。“分歧大的时候,一些村民看见我们就会直接关门谢客,但最终还是被我们的诚心打动。”

  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后,接下来就是筹集资金。扶贫工作队只要打听到某个部门有扶贫项目资金,不论阴晴寒暑都会找上门想方设法拿到项目资金。

  进驻毛都塘村两年多来,扶贫工作队筹资的脚步遍及省城长沙和凤凰县政府各部门,甚至还找到了国家发改委。他们的坚持不懈,加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全体教职工的捐款,到目前已为毛都塘村争取了各类资金1115.63万元(人民币,下同)。

  工作队还邀请本校教授为村子进行勘探、规划,边修路边铺设水管,同时为村寨建起新的小学,进行危房改造,争取三大通讯运营商的网络进村……一晃两年过去了。从选址到修建水泵站和水塔,再到水管通村入户,经过26个月的奋战,6月23日,毛都塘村1048位村民终于用上了期盼已久的自来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村会永远记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这份恩情。”当天的通水仪式上,吴志丙和乡亲们激动不已。他说,毛都塘村靠天喝水、一担水挑回家颠掉大半的日子将一去不返,24小时热水、洗衣机洗衣服的幸福日子在向他们招手。

  通水还要用得起,腰包鼓了才是真幸福

  通水后需要多少成本才能维护自来水系统的正常运行,会增加村民多少开销?从自来水入户立项之初,扶贫工作队就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经过多番走访和学校专家的勘探调研,他们决定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充分发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农林经济方面的独有优势,为毛都塘村发展经济林产业,充实村民腰包。

  然而,在极度缺水的自然条件下,想要种植经济作物也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我们带领村民种植苜蓿草的时候,就因为干旱和太阳长期的曝晒而全部死亡。”李广军说,这次失败虽然令村民们十分失望,但并没有完全灰心。接下来他们请来学校各个领域的专家教授,为毛都塘村把脉,采取“高校+合作社+能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抱团发展的模式,最终确定了锦绣黄桃、砂梨翠玉、南方脆枣、李子、锥栗等经济树种,以及林下套种射干、桔梗、巨麦、万寿菊等中药材为毛都塘村的主要经济作物。

李广军(二排右一)邀请专家为毛都塘村把脉。 邹敏 摄 李广军(二排右一)邀请专家为毛都塘村把脉。 邹敏 摄

  “我种植的射干长得非常茂盛,今年年底预计将有10万元的收入。”望着田间长势喜人的射干,50岁的毛都塘村4组村民吴田省脸上洋溢着笑容。他说,年轻时他在外打工多年攒了一些积蓄,过了不惑之年后他想回乡承包土地种植经济作物谋生,但由于没有技术,几年来亏损了几十万元。今年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专家教授的指导下,他将打赢一场翻身仗,连一开始反对他回乡的儿子,也决定辞去外面的工作,回来和他一起创业。

  “我们很希望老吴能够挣到那10万元,这样他将成为毛都塘村首个吃螃蟹的人,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李广军说,吴田省的成功可以带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来年大家将更有干劲。在苗乡的岁月里,最让他欣慰和感动的是,村民们明白了要凭自己的双手勤劳脱贫而不是“等、靠、要”,大家的思想观念转变了,就开始跟着工作队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将强化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党委组织部部长许桂梅表示,接下来学校将致力于为毛都塘村打造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廖小平说,扶贫和扶智相结合,是林业高校独有的扶贫特色。林业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与贫困乡村自然环境相结合,扬长避短,根据地形地貌扶持发展可持续、高效益的农林经济产业。并通过培训指导和技术支持,帮助村民掌握自我“造血”的能力。

  “通水还要用得起,腰包鼓了才是真幸福。”廖小平说,自来水入户作为千年苗寨期盼已久的民生工程,它的竣工是毛都塘村村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转折点。由这项工程延伸的修路、建学校、扶智、立产业,将彻底改变毛都塘村“老少边穷”的面貌。“自来水通水,不仅是脱贫之水,更是幸福之水、发财之水。”(完)



上一篇:廊坊警方组织各警种街头服务 倡导“星期六文明
下一篇:浙江衢州进入暴雨模式 多地道路被洪水淹没


联系我们:中侦在线
中侦在线_真相只有一个

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企业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