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更尕南杰的两种长江源生活
日期:05-24 来源:西宁5月23日电 题:更尕南杰的两种长江源生活
记者 罗云鹏
“现在的长江源村是我的‘第二个家’,原先我和村里的乡亲们生活在离格尔木400多公里的地方,那里海拔有4700多米,高寒缺氧,大伙靠放牧为生。”
23日,来自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党支部副书记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介绍起自己的“两种生活”。
65岁的更尕南杰和128户牧民于2004年11月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搬迁到了如今格尔木市近郊的长江源村。
“如今,我们住在政府盖的统一藏式新房,平整的公路四通八达,公交车开到家门口,家家吃上了自来水,老人每月都有养老金。”更尕南杰说,“年轻人个个忙着学技术搞发展……村子完全变了一个样。”
更尕南杰的“第一个家”位于长江源头的唐古拉山镇,是世界海拔最高的乡镇。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三江源生态恶化明显,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鼠害成灾。
“当初搬迁的时候,我们是自愿选择,大家都知道是为了保护生态。”更尕南杰回忆,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看望我们,“我汇报‘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总书记听后非常高兴,夸我说得好。”
在官方支持下,目前长江源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先后建起小学、敬老院、垃圾填埋场,硬化村内水泥道路,铺设了自来水和下水管网,盖起了长江源村汽车站。
“没有搬下来之前,我们住在帐蓬里,没有现代电器,点的是羊油灯,吃的只有炒面和糌粑,孩子上学要走很远的路,生活条件特别艰苦。”更尕南杰说,“当时靠放牧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元(人民币,下同),而现在足足翻了十倍!住在宽敞、明亮的新房里,我们实现了从牧民到村民、市民的转变。”
2016年青海省官方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三江源地区易地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提出将在五年内通过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险等制度,妥善安置三江源地区因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而异地搬迁民众的后续生活,进而巩固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
“我们是相对贫困村,村里没有贫困户。”更尕南杰介绍,为提高群众收入,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想了很多办法,建起扶贫宾馆、集贸市场以及牛羊育肥基地和饲草料基地,三项加起来每户能增收2439元。
据了解,目前长江源村已开办玛尼石雕刻手工艺,并建成21座牛羊育肥暖棚。2017年,长江源村还将结合特色小镇建设,打造长江源村民族特色风情园,藏餐、藏酒吧、藏饰品、藏驿站、藏俗展示、演绎厅等特色产业一条街。
据青海省林业厅此前发布数据显示,青海生态资产总价值达18.39万亿元,其中三江源区生态资产价值为12.66万亿元,占比68.9%。
“国家实施生态移民、退牧还草政策以后,过去的草原生态环境明显变好了,山上的草比以前长高了,野驴、黄羊等野生动物也多了。”更尕南杰说,“三江源是我们的家园,能为保护作点贡献,我们都打心眼里觉得当初的选择是值得的。”(完)
上一篇:官方回应飞机起落架“挂包”:勤务员未按规程
下一篇:建立基因库 千年古树依然可“传宗接代”
联系我们:中侦在线
中侦在线_真相只有一个
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企业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