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评张扣扣案:愿类似悲剧不再发生

日期:07-19 来源:未知

  7月17日上午,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死刑执行命令,对在2018年除夕之夜连杀三人的张扣扣执行了死刑。

 
  这本来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判决结果,但没想到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网民抱着“为母复仇”的说法不放,对张扣扣施以“同情”,甚至指责法院的判决不公。“张扣扣杀人案”给我们带来很多深层次思考。
 
  首先,不能把张扣扣个人的不幸与他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混为一谈。不少人同情张扣扣,其实是同情他的个人遭遇。张扣扣13岁的时候亲眼目睹了母亲被害,这给他后来的人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的确值得同情。但是他的不幸能够成为杀人的正当理由吗?
 
  从最高法院复核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扣扣连杀三人的做法极其残忍,而且在除夕这个万家团圆之夜连续杀人,也给社会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同情的归同情,法律的归法律。依法对张扣扣执行死刑是他凶残杀人行为所带来的法律后果,与他的个人经历无关。我们可以同情他的不幸,但这种同情要与他应当承担的刑事责任区分开来。把两者混为一谈,必然陷入善恶是非不分的泥潭。
 
  其次,媒体对热点案事件报道要承担社会责任。早在2018年“张扣扣杀人案”刚刚发生的时候, 就有媒体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简单地将此案定性为“为母复仇”,这一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舆论,致使相当一些受众为张扣扣打抱不平,这种态度和观点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
 
  随着越来越多的案情被公开,人们逐渐看清了,这并不是一起单纯的“为母复仇”案,其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和背景。在最高法院的死刑复核书中,两次提到张扣扣多年工作和生活不如意,心理失衡。应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清楚张扣扣“为母复仇”的动机,转嫁心理危机、宣泄不满才是张扣扣“为母复仇”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此前媒体对张扣扣“为母复仇”的报道给人们留下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已经很难再从根本上扭转了。
 
  当前,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赢得受众,往往对热点案事件做片面甚至不真实的报道,给公众造成的消极影响很难消除,也往往让司法机关陷入被动。所以,媒体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新闻报道,特别是对热点案事件的报道,要严守客观、真实的底线。
 
  第三,热点案件永远是生动的公共普法课。不可否认,当前,报复泄愤、私力救济,在一些人中依然很有市场,他们把社会当成江湖,打打杀杀,快意恩仇,自以为是豪侠仗义。但是,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不允许滥用私刑,无论有什么恩怨都不是犯罪的理由。
 
  张扣扣案是一个社会热点案件,最高法院最终核准其死刑,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也无疑让这个案件变成了一堂生动普法课。各地司法机关和普法部门应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人们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让全民守法成为自觉。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随着张扣扣的伏法,此案也划上了一个句号。人们将会继续面对新的热点案件,如何在一个个热点案事件中将法律事实说清楚,将法理说透彻,仍然是新的课题。愿张扣扣案的教训真正为人们所汲取,愿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
 

责任编辑:郭森



上一篇:昆明侦探 避免婚外性行为以免影响婚姻家庭
下一篇:游客在故宫吸烟 北京卫生监督:倡游客遵守控烟条例


联系我们:中侦在线
中侦在线_真相只有一个

本站所有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企业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也不承担您因此而发生或交易致使的任何损害。